1. <td id="s8sdl"><form id="s8sdl"><menu id="s8sdl"></menu></form></td>
      <tfoot id="s8sdl"><menuitem id="s8sdl"></menuitem></tfoot>
      <kbd id="s8sdl"></kbd>
    2. 
      
      <dd id="s8sdl"><form id="s8sdl"></form></dd>

      1. 校史人物

        黃野蘿:從革命志士到科技救國的中國森林土壤研究和紅壤利用改良先驅(qū)

  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9-26 點擊:

        黃野蘿,原名黃在璇,號正仔,190237日出生于江西省貴溪縣志光鄉(xiāng)。我國土壤學家,農(nóng)業(yè)教育家,森林土壤物質(zhì)循環(huán)研究的先驅(qū),紅壤利用改良的開拓者之一。曾任江西農(nóng)學院副院長,為江西農(nóng)業(yè)大學和華中林業(yè)大學的建設(shè)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
        少年黃在璇:思想進步,向往革命,參與革命

        1918年考入江西南昌第二中學。中學時受五四運動影響,思想激進。據(jù)《中國共產(chǎn)黨100年江西大事記< 上冊>》記載:19207月,南昌二中學生袁玉冰、黃道、徐先兆、黃在璇、黃家煌、劉軼、石廷瑜、支宏江(江巖)等8人成立鄱陽湖社,是五四運動后江西成立最早的一個進步社團。192012月,鄱陽湖社更名為改造社,意為把舊社會改造為新社會。起初,還不明確改造為怎樣的新社會;后來,經(jīng)過激烈辯論,才決定要把舊江西、舊中國改造為社會主義新社會。192111日,改造社召開成立大會,袁玉冰為負責人。同年6月,省立甲種工業(yè)學校學生方志敏,南昌一中學生邵式平,還有洪宏義、熊國華、涂振農(nóng)等也加入了改造社。改造社編輯出版了《新江西》雜志,共出版三期。雜志主編系袁玉冰,黃在璇參與編輯工作,其中《新江西》發(fā)表的許多論文、小說、詩歌、通訊為黃在璇所寫,對當時的黑暗社會進行抨擊。

        1924年,黃在璇考入南京東南大學生物系,深得胡光骕教授賞識。入學后,他一邊學習,一邊接受馬列主義思想,一邊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運動。當時有人貼出一張大字報,誣蔑陳獨秀拿俄國的盧布在上海過荒淫的生活。黃在璇見了很氣憤,與徐先兆共同寫了一張大字報,對上述的謠言進行反駁,說陳獨秀放棄優(yōu)裕的大學教授生活,靠有限的生活費辛苦而危險地為中國革命工作,是值得稱贊的。

        青年黃在璇:參加南昌八一起義,成為革命志士

        1926年秋,正當北伐戰(zhàn)爭節(jié)節(jié)勝利時,盤踞南京的軍閥孫傳芳垂死掙扎,加緊拘捕革命學生。黃在璇、徐先兆屬于抓捕對象,在工友幫助下逃離南京,與袁玉冰會合后奉派至南昌,先在國共合作的省黨部任秘書,后任中共主辦的南昌《貫徹日報》總編輯,編輯了江西團省委創(chuàng)辦的《紅燈》周刊最后一期。1926年冬,蔣介石爪牙段錫朋來到南昌,把革命黨人排擠出國民黨省黨部,并封閉了《貫徹日報》,黃在璇對此非常氣憤,與段錫朋進行了堅決斗爭,他利用報紙、雜志揭露段錫朋的反動面目。19271月,經(jīng)袁玉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
        19278月,黃在璇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。起義后被分配在葉挺軍周士第的70師政治部任組織干事。后來黃在璇一直跟著師部,在廣東、福建、江西交界山區(qū)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,部隊為了便于行動,決定將文職人員派遣回家鄉(xiāng)做地方組織工作。黃在璇在經(jīng)過贛州、吉安、南昌等地,于1928年冬抵貴溪,因未找到中共地下黨而與組織失去聯(lián)系,同時受到江西反革命政府的通緝。為此,他躲在表妹家度過小年后,1929年春,來到南京,在叔伯哥哥黃在璣資助下,改名黃野蘿赴日本留學,走上了科技救國的道路。

        1929年,黃野蘿考入日本明治工業(yè)專門學校。19312月,考入東京文理科大學生物學系。1933年得胡先骕資助赴德留學,就讀于明興大學,專攻森林土壤學,19378月畢業(yè)。19386月返德,獲明興大學森林、土壤學博士學位,是當時江西為數(shù)不多的“雙博士”學者。

        中年黃野蘿:懷抱赤子之心,堅定科技救國道路,建設(shè)中國森林土壤研究學科

        1940年冬,黃野蘿應(yīng)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骕的邀請,由美回國,任該校教授兼農(nóng)學院森林系主任。此時正值中國人民八年抗戰(zhàn)最艱苦的歲月,為了報效災(zāi)難深重的祖國,他放棄了美國優(yōu)越的生活環(huán)境和工作科研條件,毅然回到了祖國。在他的精心籌劃下,中正大學農(nóng)學院森林系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。任教期間,他一貫同情并支持愛國民主學生運動,南昌解放前夕,他積極參加護校運動,與進步師生一起,做好迎接解放的工作。

        194910月新中國成立后,黃野蘿被任命為南昌大學校務(wù)委員會委員兼教務(wù)長,南昌大學農(nóng)學院森林系成為了華中、華東各省高等林業(yè)院校中較有聲望和成就的森林系。195210月全國院系調(diào)整,成立江西農(nóng)學院,他被任命為副院長兼教務(wù)長。

        他是中國森林土壤研究和紅壤利用改良的先驅(qū)

        早在上世紀30年代,黃野蘿在德國留學時,就和德國學者沙林格(H. sallinger)和米南·弗蘭克(Melanie Frank)等合作,研究微生物在森林土壤物質(zhì)循環(huán)中的作用,在德國的《微生物》、《森林科學》、《細菌及病理》、《土壤與植物營養(yǎng)》、《分析化學》等學術(shù)刊物上用德文發(fā)表過多篇較有影響的論文。論文所闡明的問題,要比國內(nèi)外發(fā)表的同類研究成果早30多年。1952年,全國院系調(diào)整后,由于江西農(nóng)學院不設(shè)森林專業(yè),他在主持學院行政、教務(wù)工作的同時,轉(zhuǎn)而研究紅壤的利用改良。

        黃野蘿提出,紅壤不是“紅色沙漠”、“不毛之地”,而是可以開發(fā)利用的寶貴資源。因為我國南方各省區(qū)的億萬人民,世世代代生活在紅壤上,廣大農(nóng)民群眾對紅壤利用改良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,值得學習、總結(jié)和借鑒。紅壤利用改良應(yīng)走“全面規(guī)劃,綜合利用,農(nóng)林牧相結(jié)合,山水田綜合治理”的道路,做到用地與養(yǎng)地相結(jié)合。紅壤丘陵在開墾利用中必須采取一系列的等高作業(yè),即等高開墾、等高作畦、等高種植、等高留茬、等高種草帶等,以減輕水土流失。紅壤利用改良的熟化階段理論。

        黃野蘿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(jié)合的典范。他認為,改良利用紅壤是一個由量變到質(zhì)變的過程,是有階段性的,即由生荒地,經(jīng)輕度熟化、中度熟化到高度熟化的過程。各個階段的土壤肥力特性不同,土宜不同,宜種不同的作物,采用不同的耕作栽培制度,才能用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產(chǎn)出。到了高度熟化階段,就可大幅度提高復種指數(shù),實行“根不離土,土不離根”的輪作套種,可以一年三熟或兩年五熟。輪作中一定要安排豆科作物或綠肥,才能做到用地與養(yǎng)地相結(jié)合。為了解決糧棉爭地的矛盾,他主張用高度熟化的紅壤地種棉花。

        198151日,黃野蘿病逝于江西南昌市,臨終前遺囑將他的骨灰撒在紅壤試驗地里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黃野蘿舊照

         

        作者:檔案館   劉慶言


        作者:

        責任編輯:gaoyun

        亚洲gv无码钙片在线观看,97无码在线最新视频观看,国产成人AV免在线观看,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免费看
        1. <td id="s8sdl"><form id="s8sdl"><menu id="s8sdl"></menu></form></td>
          <tfoot id="s8sdl"><menuitem id="s8sdl"></menuitem></tfoot>
          <kbd id="s8sdl"></kbd>
        2. 
          
          <dd id="s8sdl"><form id="s8sdl"></form></d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