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過1958-1960年共大師生的共同努力,共大總校首先解決了全校師生員工的吃飯問題。但光解決溫飽問題還不夠,還必須解決辦校經費困難的問題。怎么辦?當時的校領導決定:發(fā)展好校辦企業(yè),以解決建校、辦校經費。
1960年6月18日,上海公私合營的香港鋼骨廠、中華螺帽廠遷到江西南昌配件廠(即現(xiàn)在的南昌齒輪廠),成立綜合車間,生產元釘。1961年4月18日,省林科所并入共大總校。1963年底,共大總校擬將林科所的養(yǎng)豬場作為共大五金廠的建廠地址。
1962年,南昌配件廠改變了做標準件的任務,并改名為南昌齒輪廠,決定把綜合車間劃撥出去。經省委、省人委同意,1962年12月1日,南昌配件廠綜合車間108名生產人員和全部生產資料劃撥給共大總校,成立共大總校五金廠,當時廠址仍在南昌配件廠內,生產元釘、布傘和螺栓、螺帽。
1963年5月,共大總校把原林科所的養(yǎng)豬場的豬舍等建筑改造成為廠房和職工宿舍。廠房基本建成后,共大五金廠遷至現(xiàn)址,同時原共大總校的工業(yè)系實習廠也一并遷入,成立制釘、大修和金工三個車間。建廠之初,廠房簡陋、設備成舊,絕大多數(shù)車床被工人稱為“老爺車”,各項生產項目產量都低。
1964年初,共大五金廠與農機廠合并,成為共大五金機械廠。1965年,江西共大五金機械廠創(chuàng)辦了機械系(實行半工半讀),招收學生二百人,畢業(yè)后留用自己工廠工作。由于標準件產量迅速提高,根據省專業(yè)化辦公室建議,并經共大總校同意,更名為江西標準件廠,對內仍稱為江西共大五金機械廠。那時主要產品為:螺母、制釘、布傘、金工、模具。
1966年,采用當時最先進的熱鍛工藝,開始試產螺栓。1970年,生產井岡山汽車輪胎螺絲,填補了江西汽車服務配套的空白。同年,學校決定將布傘車間劃出,單獨成立江西共大布傘廠。1987年1月,江西共大五金機械廠更名為“江西緊固件廠”
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,江西緊固件廠是江西最大的元釘廠、江西最大的標準件廠、江西最大的緊固件廠、江西最大的螺帽螺絲生產廠,生產了江西最大的螺栓。期間,江西省機械廳一直想把緊固件廠挖去,但學校緊咬不放。
建廠以來,緊固件廠于1965--1989年實現(xiàn)企業(yè)利潤1823.194萬元,上交學校1077.205萬元,上交國家稅收640.265萬元。輝煌時期,當時生產的元釘最大的有七英寸長(1英寸等于2.54厘米),最小的0.6英寸長,是當時全江西最好的釘子。共大生產的元釘非常俏,經常脫銷,元釘車間每天三班倒,人歇機不歇,加班加點生產。
在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,物質緊缺,能買到幾兩元釘是很有面子的,親戚朋友都搶著要。那時年青人結婚需要打家具,可以向廠領導申請購買元釘。很多人托廠里的工人購買,有的工人只好騙領導:“又要結婚打家具了”,三番五次后,廠領導經常調侃年青人:“你經常購買元釘,你究竟結了幾次婚?”
當時的師生們形容:“共大元釘,俏如黃金,結婚家具,無釘不行”,生動地反映了共大五金機械廠到江西緊固件廠的輝煌與貢獻,也流露出共大師生員工的自豪。

江西共大總校學生在共大五金機械廠實習
作者:檔案館 劉慶言